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唯我獨裁 第362章 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布局
唯我獨裁第362章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布局
第362章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布局
巴爾干地區的火藥桶正在急劇恒溫,意大利跟法國解決了北非的黎波里殖民地的利益劃分問題,英國將意屬索馬里歸還給意大利,俄國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殖民地擴張,這樣一來,意大利跟協約國之間的矛盾得以解決,使得意大利在未來可能的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軍事沖突中保持中立。
協約國的戰略目的達到,這令德奧同盟感覺到了實實在在的壓力。意大利和協約國的曖昧關系傳至德國高層接受討論,但德國高層依然認為意大利還是忠于同盟國的,盡力拉攏意大利,保持跟意大利的良好關系。
不過,這并不能緩和意大利向協約國靠攏的局面,因為奧斯曼帝國在意土戰爭、巴爾干戰爭之后,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英國認為奪回埃及的時機已到,于1910年12月3日大舉向埃及蘇伊士運河地區增兵30萬,并對奧斯曼帝國聲索埃及領土主權,要求奧斯曼帝國將埃及歸還給英國。
法國、俄國、意大利支持英國對奧斯曼帝國開戰,而土耳其不得不向同盟國求援,加入同盟國的意愿更加強烈了。意大利反對土耳其加盟同盟國,而德國希望拉攏土耳其,于是雙方因此而不歡,造成意大利更加對同盟國失望,進一步向協約國靠攏。
但德國未能幫助土耳其守住埃及,從1910年12月18日開始,英法海軍封鎖了地中海,阻止任何國家向埃及增兵。德奧兩國計劃向埃及增兵,幫助土耳其守護埃及,但是意大利不合作,未能提供海軍支持,結果單憑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帝國的海軍根本無法跟英法海軍相抗衡,增兵計劃告吹。
公元1910年12月20日,英土戰爭爆發,三十萬英軍攜帶1300門大炮,50架飛機,30艘飛艇向開羅進軍。
駐扎在埃及的只有開羅兵團4個師,因為土耳其內亂,埃及守軍守舊派一直和執政的青年派不和,導致他們的軍餉和武器裝備未能得到更新,經費也不足,結果在開戰第一天,英軍的偵察機便查清了土耳其軍隊的布防情況,二十萬英軍正面牽制土軍,三萬英軍從右翼佯攻,七萬英軍從左翼迂回穿插,在飛艇的炸彈猛轟下,左翼土軍第十七師被擊潰,造成土軍開羅防線全面崩潰。
土軍不得不后撤,收縮防線,英軍主力乘勝追擊,于第二天占領開羅。
在蘇伊士運河區的德軍共有一萬余人,他們雖然很想幫助土軍作戰,但是德國政fu在這一刻突然向英國勢弱,命令在蘇伊士運河的德軍不得離開運河自治區,防止給英軍借口攻占運河。
就這樣,土耳其軍隊孤軍作戰,而本土的土耳其政fu青年派更是希望借英國的手除掉在埃及的這些不聽話的土耳其軍官們,拒絕發兵增援,坐視四個土耳其師被英軍消滅。
12月24日,英軍在亞歷山大西南沙漠地區包圍了土耳其軍隊殘余約兩萬余人。土耳其軍隊陷入十幾萬英軍的重重包圍,突圍無望,但依然抵抗。
而英軍上下都要過圣誕節,于是英軍統帥向土耳其軍隊指揮官莫臘德中將提出納降條件,將給與投降的土耳其軍隊人道主義待遇。
莫臘德突圍無望,苦等本土土耳其政fu軍增援也變得不可能,于是率領部下投降,英土埃及爭奪之戰立時五天便結束了,成為二十世紀最為快速的一場戰爭。
埃及在土耳其手里得而復失,令奧斯曼度過痛心疾首,于是加緊了加入同盟國集團的談判。
1911年1月初,德國頂著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的反對壓力,依然決定讓土耳其帝國加入同盟國。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德國希望打通陸上通道,打通巴格達鐵路至波斯灣出海口,從而打破英法對德國的海上封鎖。奧匈帝國雖然不滿德國的做法,但是土耳其政fu決定不再追討奧匈帝國侵占的土耳其領土,使得奧匈帝國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不過意大利卻態度十分不滿,加上協約國從中挑唆,使得意大利對同盟國的最后一絲好感也消失。
當初意大利加入同盟國,主要是因為跟法國在北非殖民地的沖突所致,如今意大利跟協約國的矛盾全部解除,同盟國對于意大利的重要性已經不存在了。于是在1911年1月的同盟國柏林會議上,意大利明確表態,政治上繼續維持同盟國的約定,但是軍事上,意大利沒有續簽出兵協議,將不參與同盟國的集體軍事行動,除非意大利也受到軍事威脅。
這樣,意大利跟同盟國之間的關系已經名存實亡。
德國意識到意大利已經背離了他們,但是不到最后一刻,德國還心存僥幸,因此沒有對意大利施壓,希望有一天意大利回心轉意。
德國希望他的強大軍事實力能夠讓意大利回心轉意,于是跟英國的海軍軍備競賽更加激烈。
1910年,受中美兩國大規模海軍軍備競賽的刺激,英、德兩國海軍之間建造超神弓型戰列艦的軍備競賽也進入了狂熱狀態。
英國人聲稱德國每增加建造一艘主力艦英國就將造兩艘作為回應。傳聞德國正計劃從中華帝國進口更大口徑主炮和增加裝甲防護的超神弓型戰艦,而英國也感覺到了中華帝國為希臘海軍建造的16門15英寸主炮口徑的變態版超神弓戰列艦的巨大壓力,英國海軍認為德國本土沒有能力研制15英寸大口徑主炮,因此肯定會從中華帝國進口,于是英國海軍為鞏固其在火力方面對德國海軍的優勢地位,在新任海軍大臣丘吉爾的極力主張下,英國皇家海軍決定在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安裝15英寸口徑主炮取代原先的13.5、14英寸口徑主炮。
出于保密原因實驗用大炮被稱為“14英寸炮”,為了趕進度15英寸口徑主炮的試制與制造同時進行,炮術專家海務大臣費舍爾親自監工,確保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艦體完工下水時,15英寸大口徑主炮能夠及時裝艦。
由于主炮重量較大以及威力提升,所以伊麗莎白女王級比英國海軍之前建造的戰列艦減少了一座主炮炮塔。通過長時間對中華帝國各級戰列艦的研究之后,英國海軍喜歡中華帝國的4座雙聯裝主炮炮塔在艦體前后對稱采用背負式布局各布置兩座的布局,對于中華帝國新式的三聯裝主炮布置方案,英國海軍工程師們未能得到相關技術參數,所以不敢確定其可靠性,害怕被中華帝國故意誤導,所以未開發三聯裝火炮系統。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減少主炮以及主炮塔數量所節省艦體的空間和裝甲重量,用來加強動力系統,提高防御裝甲的厚度。
這樣,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獲得了8100噸的裝甲重量,可以安裝13英寸裝甲。
原本英國海軍認為英國的表面硬化鋼技術不如中華帝國的中華特種鋼和德國的克虜伯鋼,而中華帝國的漢武大帝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和重點部位的裝甲都達到了343毫米,英國的15英寸主炮勉勉強強可以威脅對方。而中華帝國使用的主炮裝藥已經實現了黑索金高爆炸藥來裝填,而英國的主炮彈藥還只是改進型的棉火藥,威力不如對方。這樣,一旦中英海軍交戰,漢武大帝級戰列艦的14英寸炮彈可以輕易的撕開伊麗莎白女王級的13英寸裝甲。
然而,英國的政客們似乎被德國人給逼瘋了,好了傷疤忘了疼,已經不把中華帝國當做頭號敵人。英國議會的政客們于1909年夏天去了一趟北京,同中華帝國執政黨民生黨,在野黨民主黨和民權黨之間展開的全面交流對話,中華帝國三大黨派都承諾中華帝國政fu不會干預歐洲內部事務,這從中華帝國沒有干涉巴爾干戰爭、意土戰爭、英土戰爭中可以得到充分證明。中華帝國的地中海艦隊僅僅裝備了十幾艘老爺式的前神弓型主力艦,不對歐洲各國海軍產生威脅,中華帝國大西洋艦隊的主力戰列巡洋艦業已被部署到加勒比海,而且中華帝國的大西洋艦隊的主要對手是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有,中華帝國沒有跟德國續簽中德同盟條約,這就是對英國的最大讓步。
經過中華帝國三大政黨的表態,英國議會認為中美兩國的大規模海軍軍備競賽足以證明中華帝國無心插手歐洲事務,不會以英國為敵,中華帝國的敵人是美國,因此英國議會認為,既然他們可以跟法國和俄國這兩個幾百年的敵人成為盟友,那么也可以原諒中華帝國曾經對英國的傷害。
部分英國議員指著聯合內閣被中華帝國嚇怕了,卑躬屈膝的當奴才,但是聯合內閣反駁說:“我們發動鴉片戰爭也曾經給中華帝國造成半個世紀的傷害,相比較而言,中華帝國報復我們一次也是值得理解的。如今中英兩國徹底解決了不平等條約和領土主權帶來的爭端,只要雙方和平共處,未來中英關系將會更好。”
英國聯合內閣的表態,實際上是安撫中華帝國,他們不希望英國內部的聲音刺激中華帝國插手歐洲事務。只要中華帝國不插手歐洲事務,那么英國政fu就可以忘記中英仇恨。
當然,在國家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英國這樣做也是正確的,得到英國議會大多數議員們的支持。
就這樣,英國政fu相信中華帝國不會插手歐洲事務,因此英國海軍的作戰目標也就不再以中華帝國海軍為主要競爭對手,而是放在德國海軍身上。所以,英國海軍部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裝甲不已中華帝國漢武大帝級為作戰對象,所以當初的14英寸裝甲被進一步削減為13英寸。防護方面重點增強要害部位的裝甲。
當然,英國人削減裝甲已經不是這一次了,英國的任何一款戰列艦,其裝甲都是跟主炮口徑不對應的,比主炮口徑小得多。
英國人這樣做,主要是英國海軍喜歡高航速帶來的戰術機動能力,他們認為海戰中,只有速度比對方快,那么才可以搶占有利的射擊陣位,才可以壓制對手。所以英國的這種思想導致英國海軍的戰列艦都有裝甲比別國同級別戰列艦的裝甲薄的特點。
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她是英國首批全部以燃油鍋爐為動力的戰列艦,不僅有助于航速提高,燃料補給十分簡便,其最高航速已經接近英國海軍早期建造的戰列巡洋艦,達到25.5節,由此英國海軍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之間又加入了一個新名詞,稱為“高速戰列艦”。
伊麗莎白女王級采用長艏樓船型,16門6英寸口徑副炮安裝在艦體艏樓和艦體后部,伊麗莎白女王號試航時發現艦體后部兩舷的4門副炮位置較低(炮位比其他副炮降低一層甲板),高速航行時因受到海浪的影響無法使用,隨即撤裝。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無論是火力、航速還是防御裝甲都比之前建造的無畏級戰列艦有顯著的提高。
伊麗莎白女王級首艦伊麗莎白女王號1910年5月21日開工。同級艦4艘:伊麗莎白女王號(hms
elizabeth)、厭戰號(hms
原本英國議會認為,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設計航速已經達到了25.5節,傳統的戰列巡洋艦的航速已經沒有優勢了,因此英國議會本想取消在伊麗莎白女王級基礎上改進戰列巡洋艦的計劃。不過,海軍大臣丘吉爾堅決反對,他時刻記著當年在開普敦時,中華帝國大西洋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封鎖英國補給線給英國造成的巨大損失和戰略被動,盡管中英關系已經改善了,但是丘吉爾是個記仇的主兒,他認為中華帝國從來都不按照常理出牌,必須要防著他們,因此繼續建造戰列巡洋艦,只要把戰巡的航速提高至31節以上,那么就可以拉開跟快速戰列艦的差距了。另外,丘吉爾認為,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嚴格上算不得一級戰列艦,只能是特級戰列巡洋艦,因為她的裝甲并非安裝該級所需的15英寸的戰列艦裝甲,如果她安裝15英寸裝甲的話,速度根本達不到25.5節,能有22節就不錯了,所以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出現,不能說明戰列巡洋艦過時了。
丘吉爾的解釋得到了海軍部的支持,英國議會的議員們也認為雖然不把中華帝國當中頭號敵人了,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為了避免再次出現中英大西洋海戰的一邊倒屠殺事件,英國議會最終批準了丘吉爾的戰列巡洋艦計劃。
于是英國海軍便開工建造四艘聲望級戰列巡洋艦,依然是按照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降低裝甲增加鍋爐使得聲望級戰列巡洋艦的航速達到了31節,但是英國海軍因為蒸汽輪機技術還達不到要求,為了保證這個航速,不得不大幅度削減裝甲厚度,最終只有228毫米,比老式的大型裝甲巡洋艦的裝甲還薄,成為該級戰列巡洋艦的致命弱點。
德國海軍的間諜截獲了英國海軍建造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和聲望級戰列巡洋艦的計劃后,立即展開應對之策。
1910年間,德國《1910年海軍法案》規定,德國海軍將開工建造四艘巴伐利亞級超神弓戰列艦,以應對英國開工建造的四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雙聯裝主炮炮塔采用與伊麗莎白女王級相同的船體前后對稱各布置兩座背負式的布局。設計了堅固的三腳桅,桅樓上設立射擊指揮儀。巴伐利亞級側重防護能力,其舷側和水平裝甲厚度都超過英海軍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裝甲總重比較伊麗莎白女王級多出約1000噸,而且防護范圍更為全面。
原本擔心戰時巴庫的石油被俄國禁運,英國封鎖海上交通線,使得德國的油輪無法將美國和波斯灣的石油運回德國,因此德國海軍將該級艦動力系統全部使用燃煤型鍋爐。然而,隨著中華帝國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里租界了科威特和伊拉克地區之后,陸續在這兩個地區開采出來大量的石油。中華帝國暗中向德國透露,一旦爆發戰爭,中華帝國將會從海路和陸路分別向德國供應原油或者成品油的。
當然,中華帝國是唯恐世界不亂,生怕德國不敢開戰而不得不將這個秘密告訴給德國政fu。德國政fu得到中華帝國的保證后,決定讓中華帝國入股巴格達鐵路,一方面可以通過陸路從中華帝國的科威特、巴格達的石油區運輸石油回德國,另一方面巴格達鐵路如果完全由德國控股的話,那么很可能在戰時會找到協約國的攻擊和破壞。而德國一心想把中華帝國拖下水,加入同盟國行列,因此德國將巴格達鐵路項目股份轉讓給中華帝國。一旦協約國攻擊這條鐵路,那么就等于向中華帝國宣戰。如果協約國忌憚中華帝國而不敢攻擊這條鐵路,那么德國就可以高枕無憂的獲得來自中華帝國的石油和其他戰略物資的補給,英國海軍的封鎖也就對德國沒有作用了。
中華帝國政fu當然明白德國人的算盤,帝國皇帝王辰浩一直謀劃著一旦歐洲爆發大戰,中華帝國將如何同時向協約國和同盟國出口軍火和各種戰略物資。
王辰浩的心里很清楚,美國的快速強大,變成21世界的超級強國,其得益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大發戰爭財所致。如此王辰浩的戰略目的已經很明顯了,他跟美國展開大規模海軍軍備競賽,一方面拖累美國經濟,另一方面中華帝國獲得的英國海外殖民地正好構成對美國的海上島鏈封鎖線(從美國西部開始,太平洋的白令海峽、威克島基地、關島基地、加羅林群島基地、巴拿馬灣基地,到美國南部的巴拿馬運河要塞、加勒比海的牙買加基地、維京群島基地、波多黎各基地,再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基地),所有的基地像一個u型的包圍圈,將美國大陸兜了起來,將阻止美國向歐洲輸出軍火和戰略物資。
而另一方面,中華帝國可以通過巴拿馬運河快速將中國的物資運到大西洋上賣給協約國,從波斯灣可以通過巴格達鐵路將物資賣給同盟國。當初美國只是向協約國大規模出口物資,如今中華帝國同時向協約國和同盟國一塊出口物資,賺得的錢肯定比美國多得多,等到一戰結束時,中華帝國肯定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和工業強國。
這是王辰浩的戰略打算,中華帝國內閣遵循王辰浩的旨意,同意購買德國的巴格達鐵路股份,并負責在兩年內修建完成最后一段鐵路項目。
不過,中華帝國政fu知道德國人的陰謀,所以自然要狠狠地宰德國人一刀了。
經過一系列談判,德國人要價9000萬元龍幣,但中華帝國最終只答應給德國3000萬元,而且不是現金支付,而是向德國出口100萬桶石油。
德國很郁悶,碰上中華帝國流氓式的談判,只能選擇挨宰。因為德國實在太需要這條陸路鐵路開通了,更要確保這條鐵路的安全。同時,德國還得從中華帝國進口大量的海軍先進裝備,否則德國的超神弓型戰艦根本無法跟英國的同類無畏型戰艦抗衡,因此德國政fu快速了同意了。
這樣,中華帝國獲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全部股份,并立即開工建設最后1萬公里鐵路項目,計劃在1911年底完工,1912年實現通車。德國政fu相信中華帝國的鐵路修建能力,因為中華帝國的龐大工業能力和技術,使得中華帝國已經完成國內42萬公里鐵路通車里程,成為世界第二鐵路大國(美國52萬公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