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三國之最風流 55 兩千兵足滅獠寇 智淺何如相國高
四月初三,得來軍報,胡軫部那南下的五千步騎到了梁縣附近。[
已至陽城、輪氏駐防的樂進部也傳來軍報,說是轘轅關外的那三千董軍仍按兵不動。
荀貞帳中,孫堅諸人齊至,議論軍事。
孫堅說道:“貞之,胡軫部南下,已至梁縣西,而轘轅關董軍卻仍按兵不動,董卓的意圖很明顯了,他這就是想用轘轅關的董軍吸引、牽制我潁川義軍,然后以胡軫部擊魯陽。”
荀貞問戲志才、荀攸等人:“卿等以為呢?”
荀攸說道:“應是如此。”問道,“河內附近的董軍可有動靜?”
荀貞答道:“尚無最新軍報。”
目前為止,最后一道有關河內董軍的軍報是前天晚上傳來的,那時黃河南岸的董軍還沒有動靜。
戲志才說道:“梁縣離魯陽不遠,距父城、郟縣也近。好有一比,南下的那五千胡軫部兵馬就好像是一張弓,已然拉開,可是弓上的箭究竟要射向何處,不等箭矢出弦,終難知也。……君侯,縱是有九成把握,他們要攻擊的可能是魯陽,我軍卻也不可掉以輕心啊。”
為將者,行事當重。
這個重,也可以理解慎重。
兵事常被人以下棋來做比喻,所謂“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可真實的戰爭到底與下棋不同。下棋輸了,也就是輸掉幾個棋子,輸掉一盤棋,可打仗如果輸了,輸掉的就不是棋子,而是成千上萬兵士的性命,而且一旦大輸,便是想翻盤恐怕也會再無機會。
所以,能帶兵打仗、且能打勝仗的將軍們,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是常人比不上的,那就是他們的膽略和心理素質,逢變不驚,遇事穩重。
有的人紙上談兵,滔滔不絕,一上戰場,卻就手忙腳亂,還沒怎么著就慌了,稍有風聲鶴唳便忙著下軍令,進退失據,左右不是,心理素質不行,那肯定是要打敗仗的。
故而,眼下雖有九成把握斷定胡軫部的那五千步騎,很有可能是去攻擊魯陽的,荀貞這邊卻也不能放松。
荀貞點頭說道:“志才所言甚是。”召來帳外典韋,令道,“即刻遣人,趕去父城,告訴陳午,命他務必謹守城池,不得妄動。”
之前,荀貞已經給陳午傳過一道命令了,現下胡軫部開始了異動,需得給陳午再傳一道軍令,以示事態之嚴肅性。
典韋接令,自出帳遣人去父城傳令。
由陽翟到郟縣八十里地,到父城百余里,傳令的兵士快馬兼程,次日一早到了父城縣中。
荀貞剛到潁川不久就把陳午、臧洪兩人分別派去了郡南的父城一帶和郡北的鄢陵一帶。
陳午在父城已經待了好幾個月。
他帶的多是新卒,這幾個月里,他日日操練不息,雖然沒有參加上次的討董之戰,可卻也過得十分充實,最主要的是經過這幾個月的操練,他麾下的部曲將士已有了一個不小的變化,盡管還遠不能與荀貞帳下的精銳義從相比,可至少也已有了一點“成形軍隊”的樣子。
聞得荀貞軍令傳到,他忙叫傳令兵士進來。
“君侯有何軍令?”
“伊闕關胡軫部五千步騎已至梁縣西,君侯令:命陳午謹守城池,不得妄動。”
陳午接過軍令,叫這個傳來兵下去休息,召來左右,先是出示了荀貞的命令,然后說道:“胡軫部五千步騎到了梁縣西,梁縣距我父城不遠,百數十里而已,離郟縣更近,只有百余里。君侯叫我等謹守城池,不得妄動,父城這里有我親自坐鎮,郟縣那里誰愿代我去守?”
陳午部下五千人,主力在父城,在郟縣的兵馬不多,以眼下形勢而言,需要再派部分兵卒過去。
陳午帳下的兵士雖多新卒,但左右的軍官卻多是久從荀貞、征戰沙場的宿將。這幾個月在父城,這些軍官看著荀貞帶兵擊董,數戰取勝,斬獲甚多,跟從在荀貞帳中的諸將皆多立功勞,早就手癢難耐,這時聞得陳午詢問,頓時爭先恐后,都搶著去郟縣。
陳午因出身寒微之故,昔年在趙國時,雖有能力、也有政績,是個有手段、能做事的“干吏”,可轉來轉去,卻也只能在亭長的位置上打轉,歷任了三個亭的亭長,從來沒能更進一步,可以說也算是“飽經蹉跎”了的,凡久受蹉跎之人,常深沉內斂,故此,臨敵交戰時他雖不惜死,是個敢於蹈危赴險的勇猛悍將,可在戰前,他卻是個謹慎持重、不爭功搶名的將領。
他心道:“君侯軍令的意思很明白,是要我謹慎守城。這遣去郟縣之人,不能是個急躁求戰的,而應是個踏實穩重的。”
他環顧帳中,選了一人,卻是他當年在趙國為亭長時的“故人舊友”。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荀貞位高身尊之后,早年在繁陽亭跟著他的那些人遂跟著相繼發達,陳午亦不例外,他當年投到荀貞手下時不是一個人來的,隨行跟了一些他當時的“下吏”和朋友,現而今,這些人在他的帳下也都各擁兵馬,分掌部曲,最低的也早已成了一隊之長。
被他點名的那人得令,大聲說道:“校尉放心,吾必保郟縣萬全無失。”
這邊荀貞傳令陳午,陳午點兵派將,加強郟縣守御,那邊魯陽城中,袁術也得了胡軫部五千步騎進至梁縣西的消息。
袁術帳下謀士、武將,聚於他的帳中。
袁術高踞座上,說道:“胡軫部五千步騎,在新城待了好幾天沒動,韓融剛走,他們就開拔南下,現已到了梁縣西,……哼哼,董卓老賊這分明是先禮后兵啊。”
座上一人起身說道:“區區五千兵馬,也想來攻我魯陽?董卓匹夫,太過小覷將軍!”
袁術看去,說話者是他帳下的一員上/將,名叫張勛。
又一人起身說道:“末將愿請三千精卒,出城進襲,為將軍破此小敵。”
袁術看去,說話者乃是他帳下的另一員上/將,名叫橋蕤。
又一人起身說道:“何用三千精卒?兩千足矣!只需兩千人馬,末將就能為將軍滅此獠寇。”
袁術看去,這回說話的卻是他帳下有名的一員猛將,名為雷簿。
見得諸將踴躍請戰,士氣高昂,袁術心中自得,撫須而笑,笑道:“前數日荀貞之、孫文臺遣使而來,與我相約,請求與我聯兵共擊此敵,不過少少的五千人馬,就把他兩人嚇成這樣,真不知他兩人上次擊董的那一仗是怎么打勝的!……如論膽略,他兩人何能與諸君相比啊。”
張勛、橋蕤、雷簿雖然口出大言,性亦驕傲,可如比之驕傲的程度,卻還是比不上袁術的。他三人是具體領兵的,皆知兵法,卻是深知荀貞、孫堅上次擊董之勝實為不易,見得袁術小瞧荀、孫,他三人心中雖不贊同,卻因知袁術脾性之故,口中俱無話出。
“將軍,荀侯、孫侯固然膽怯,難稱勇壯,那南下的五千董軍亦固然兵少,不足為懼,可以在下之見,將軍似也用不著遣兵出城,主動迎擊。”
袁術看去,說話者是他的長史楊弘。
他說道:“噢?長史有何高見?”
“董軍多騎,善野戰,將軍如逆擊之,便是取勝,恐亦會頗有傷亡,以在下之見,不如以守為主。將軍不妨勒兵候之,同時遣使往去潁川,令荀侯、孫侯出兵,待董軍至,將軍以堅城為固,外以荀、孫夾擊,勝之易也。”
袁術又豈會不知董軍騎兵多,善於野戰?他剛才那些話,只是一為了壯自己士氣,二也是順便發泄一下對荀貞、孫堅的銜恨不滿,究其本意,他才沒有蠢到主動派兵出城,舍己之長,反以己軍之短,去擊董軍之長的地步。因而,在聽了楊弘的話,他哈哈一笑,說道:“長史所言甚是,此正吾之意也。”即令道,“遣使去陽翟,叫荀、孫派兵來助。”
楊弘接令,當即便出了帳外,喚人去陽翟請荀貞、孫堅出兵。
梁縣西,胡軫部五千步騎軍中。
此次帶兵出擊的主將不是胡軫的部將,而是董卓特地調來的一個帳下都督,名喚華雄。
華雄帶兵出了伊闕關后,先行軍到了新城,然后暫時駐軍,以為韓融、陰修等人的“后盾”,換言之,也就是說,暫時作為一種“武力威嚇”,來當成是對韓融、陰修等人勸降的支持。
老實說,華雄是懶得扮演這個角色的。
在他看來,關東有人不服,那就打到他們服氣就是。什么袁本初,什么公族子弟,什么士族清流,他們如果真有能耐,黃巾亂時他們怎么不去平定?邊章、韓遂亂時他們怎么不去平定?到最后靠的不還是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武人?那幫士人,除了清談高會,還有什么本事?
至於上次胡軫被荀貞、孫堅連敗幾場,華雄則認為,那是出於兩個緣故。
一個是:孫堅不是士人,他本來就是個武人,能打仗、會打仗一點兒不奇怪。
再一個是:守衛伊闕諸關的不是他,是胡軫,胡軫沒本事,打了敗仗,可如換成是他,卻肯定不會打敗,只會取勝,說不定不但取勝,還早就把荀貞、孫堅給消滅了。
所以,他對董卓命他“先屯駐新城,以待韓融等勸降結果”的這道軍令是很不以為然的。只是,這既然是董卓的軍令,他不以為然也好,不理解也罷,他都只能無條件地服從。
在新城無聊至極地待了好幾天,總算得到了消息:荀貞、孫堅、袁術都拒絕了董卓的招降,孫堅還把董卓安插在陰修身邊的人給殺了個干干凈凈,董卓因之傳令,命他開拔進擊。
華雄接到這道軍令,大喜,當天就帶兵離營,繼續南下,很快便到了梁縣西。
就在袁術軍議后的次日,華雄在梁縣西也召集了一次軍議。
他召來斥候,問道:“潁川、魯陽的賊軍可有何新的動靜?”
斥候稟道:“父城賊軍新近分了千許人馬去郟縣駐扎;魯陽賊軍無有異動,唯鎖城自守。”
“陽翟的賊軍呢?”
“沒有任何動靜。”
“可有往父城、郟縣增兵?”
“無有。”
“魯陽與陽翟間可有使者來往?”
“昨天有一使出了魯陽,往陽翟去了。”
華雄笑對諸將說道:“魯陽遣使去陽翟,此必是為求援而去,而陽翟賊軍按兵不動,沒有增援父城、郟縣,哈哈,哈哈,果如相國所料,荀賊、孫賊、袁賊,皆以為我部是要進攻魯陽。”
左右諸將也皆大笑,都說道:“荀賊、孫賊、袁賊,智淺識陋,又哪里能有相國高明?”
正說話間,外邊有人急匆匆進來。
華雄看去,見是他軍中的文史,遂問道:“何事如此慌亂?”
“都督聽說了么?王匡把胡毋班、吳修、王瑰等人給殺了!”
“殺了?”
“正是啊!聽說是袁紹下的令。”
華雄心道:“這必是胡毋班等人勸降不成,故而被殺。……這王匡倒也真能下得去手,吳修、王瑰幾個倒也罷了,那胡毋班可是他妹夫,他竟也說殺就殺了。”嘿然說道,“王公節可真是袁本初的一條忠狗啊!”他向來對胡毋班這等士人沒甚興趣,聽了這個消息,也就是隨口發了一句評價,便不再當回事兒,說道,“相國在河南早有部署,既然王公節不肯投降,那他就等死便是。……諸君,兵貴神速,趁此荀、孫、袁諸賊中計之時,我等兵發父城去也!”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