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抗戰之紅色警戒 第864章 不著急
“德國人兵力有限,這是他們一大不足之處!”在華夏總參謀部中,范種不無遺憾解說道。
隨著疆域的擴大,德國人的軍隊人數也在激增,不過現在總人數維持在600萬左右已經接近他們的極限了。
即使吞并了奧地利、捷克等國家,并入了這些地方的日耳曼人,但德國人的總數也不過在八千萬附近徘徊。
德國還沒有完全進入全民戰備狀態,老希依舊努力的維系德國人的正常生活,而且還有大量的工廠需要青壯勞力來開工。這個時候,德國人還沒有到窮兵黷武的地步,目前的軍隊規模超過六百萬已經讓德國人倍感壓力了。
正因為德國士兵少,所以德國人只能打造精兵戰略,來彌補這個差距。
德國人的武器也以此為核心,以精兵為依托。這也是德國武器一向以精密性能優良著稱的一個原因。
但沒點水平的還玩不了,僅僅一個維護就足夠讓人崩潰,遠不似蘇俄武器那么耐糙。
若不是有基地修理廠這個逆天掌控,還有眾多的精銳克隆兵,孟享也不會蛋疼的連暴德械武器,尤其是那些虎豹坦克。
但也正是這精益求精的要求,使得對德國工業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成本和更少的產量。這也導致在前世,德國人的眾多經典武器并沒有及時的補充到位,一直在匱乏。
若不是有基地的扶持,解決了德國人的部分裝備問題,恐怕德國人的這個精兵戰略的大窟窿絕對難以補上。
此時,德國人已經是一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精銳部隊了。
但依舊無法掩蓋他們人數偏少的一個致命不足。
畢竟德國人在兩線作戰,而且還有大片的疆域需要照顧。這些軍隊人數一分散,就難以形成太大的威脅。
平時用于維系和靖安還好,一兩場大規模的戰斗也可以適應,但這一次他們面對的卻是盟軍的全面反攻。
若是說西線。一直在冬季戰爭中主力偏向了西線的德國人還能稍稍占優,但東線上,蘇俄人出動的250萬大軍掀起的潮涌足以淹沒德國人的前線陣地。
德國人在東線兵力在43年初的時候,也就不過250萬左右。再加上150萬的附從軍,總數達到了400萬。
但這是整個東線。德軍在各地的駐軍和附屬人員先占去了一半。
殺向高加索等地的軍隊又去掉了50萬。能面對蘇俄人的進攻的前線軍隊,還不足150萬,其中核心的德軍還不足百萬。
而蘇俄人的那250萬是硬砸在前線的進攻部隊,那些防守高加索的,以及在后方的后勤部隊,甚至那些占領地區的騷擾游擊武裝都不包括在內。
若是100個德軍面對250個蘇軍。德國人有把握取勝。
1萬德軍對抗對抗2.5萬個蘇軍,德國人敢打全殲。
但100萬或者150萬對250萬,這樣的差距已經不是靠精銳能輕易獲得整體優勢的了。
當數量達到了一定程度后,就開始引起質變了。
況且經過了戰火洗禮,生死淘汰后剩下的蘇俄軍隊也已經不是當初那支憑著一時腦熱,只會喊著口號沖鋒的炮灰軍隊了。大量的蘇俄百戰老兵已經支撐起了蘇軍的強大。
蘇俄人也汲取了上一次斯大林格勒的教訓,那一場大戰,雖然蘇俄也投入了190萬人。但在狹窄的斯大林格勒地區,反而不如精銳的德軍更適合。一批批的投入反而弄成了添油戰術,最終導致了整個戰局的失利。而這一次。蘇俄人在漫長的三千多公里的戰線上同時爆發出了250萬軍隊的威力,打得德軍顧頭不顧尾。
這么龐大的計劃,要說德國人毫無察覺也不現實。只是盟軍在西線的一系列行動也牽扯了他們的不少精力。
到處起烽煙,讓德國人真的有些手忙腳亂。
不過,德軍不愧是有鋼鐵精神的隊伍,在如此局勢下,依舊守住了盟軍的第一波進攻。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止德國人手不足的問題開始突顯,另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
德軍的后勤無法同時供應那么漫長的補給線。
之前,德國人即使兩線同時作戰。在進行一些大規模戰役的時候,都是盡量錯開時間,讓后勤部隊有所傾斜。
但這一次是英美蘇首次聯合的大規模行動,即使在前世都是罕見的。只有遭遇連連打擊的蘇俄人首先妥協后,才有了這一次的集體行動。
一起向德國人發難也就意味著德國人避無可避,兩邊都是重點。
即使在東線。蘇俄三條戰線一起進攻,也不存在佯攻,主次之分。
經歷了一個冬天的消耗和后勤補給線的困擾,在東線的德國物資儲備存貨也不多了。
處處告急下,一直不算多么強壯的德國后勤即使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了。
缺油少彈下,即使鋼鐵打造的軍隊也只能歇菜。
高爾基城一線的德軍陣線本來就因為拖長了補給線,而有些力衰,此時在蘇軍的猛烈反撲下,首先出現了動搖。
“再投入50萬軍隊!”朱可夫毫不猶豫的把后方補充上來的30萬預備役投到了這個防線。
250萬大軍只是開始,除了防備華夏的170萬軍隊和高加索地區的50萬軍隊外,軍隊規模已經擴充到了800多萬的蘇軍,這一次在后方還準備了150萬的預備役,隨時來支援補充。
國家征兵令還是匯集新兵,只要英美的援助到位,他們很快又能湊齊一百萬軍隊投入前線。
500萬,斯大林已經把他手中掌握的大部分軍隊孤注一擲的投入了進來。
有準備的總是比沒準備的抓住機會的青睞。
5月15日,蘇軍很快打破了高爾基城半包圍。
17日,蘇軍在古比雪夫方向也有了突破,收復了奔薩這個鐵路樞紐,并和高爾基方向的蘇軍一起開始合并圍攏,企圖殲滅前鋒已經突進到烏里揚諾夫斯克一帶20萬軸心隊。
打到現在,蘇軍也不過殲滅了30萬左右而已,其中還大多數是附從軍來充數。
德國人打得很頑強。使得擔任此次總指揮的朱可夫改變了策略,先吞掉一股,用勝利鼓舞士氣。
德軍統帥部也已經覺察出了勢頭不妙,一邊開始執行收縮防線的戰略,緩解后勤壓力,一邊開始加大后勤補給力度。
加上正在處理法國剩下的半壁殘國的事情,德國人開始借此在全部的占領地執行軍管制度。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生產根本供應不上前方大規模戰役的消耗,德國人開始積極的找山寨公司獲取援助。
“暫時沒有充足的現貨!”山寨公司直接回復道。
德國人不由有些擔心。
自從42年下半年開始,德國人已經很少從山寨公司大規模購買武器了。
最主要的是德國人已經渡過了最艱難的擴張期,開始更加重視本國制造了。他們也對占領地的工廠等資源也進行了一些整合,擴大了生產規模,已經可以供應德軍的正常需求了。除了北非和蘇俄嚴寒時候的一些補給外,德國人投向山寨公司的訂單越來越少。
這也代表著利益紐帶的減弱,是一種疏遠。
德國人也確實有徹底擺脫山寨公司影響的意思,不過現在緊急狀態,他們不得不拉下臉來再次懇求,并送上了從歐洲各地劫掠來的硬通貨,留出了足夠誘人暴利空間。
“真的很抱歉,華夏人已經接了所有的訂單,他們也在打仗!”山寨公司解釋道。
這個不是假話,基地的生產畢竟是有限度的。
正常下一座三級初階的分基地可以維持20萬軍隊的消耗。即使稀釋一下,也不過40萬軍隊而已。
在孟享積極備戰,加倍訓練的情況下,一千萬華夏大軍正常的運轉的消耗不下于一場場低烈度的戰爭,先占去了基地的大半產能。
無論山寨公司也好,保護傘也罷,他們的交易對象不限于德國人、英國人、日本人。
其他南美、非洲等國家也同樣是孟享的軍火傾銷地,積少成多也是一大筆消耗。
就連孟享想要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都需要時間來積攢些存貨。而隨著軍隊的消耗越來越多,需要提前準備庫存的量也越來越大,也就把剩下的產能吞沒了。
而這一次華夏正在對日本人的全方位反攻,急劇的消耗著存貨。
為了補充上下一步的全面戰爭消耗,孟享不得不繼續積累。
這個時候,那些軍火公司的存貨自然也就不多了。
“還需要稍沉一沉,或許可以從德國人那里再大賺一筆!”即使還有些存貨,孟享也不著急交易,至少現在德國人還能夠堅持,他也根本用不著著急。(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