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 (一千一百二十一)給日本人的“二十一條”
在蒙受了1915年的嚴重損失之后。英國、法國和俄國政府總算從尸山血海的教訓當中吸取了一點經驗,到了1916年,協約國各主要成員國準備開始統一行動,以期扭轉不利的戰局。在白里安就任法國總理之后,他立刻表示協約國各國之間應該結成“統一戰線”(雖然這個“統一戰線”并不意味統一指揮),意思是應該把協約國與同盟國各國交戰的整個巨大的戰場,“看作是一支大軍或一個國家在與之對壘”,因此應當統一加以組織,協調各個戰場的戰斗,局部戰線的一切計劃應該與整個戰線的其它部分的所有計劃聯系起來;摒棄以前的那種互不相關的進攻作戰模式,各個主要的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和意大利)應當同時作“聯合的努力”,全面壓倒并摧毀敵人的抵抗。對于法國總理的這個想法,四大協約國政府和四國參謀部都取得了完全一致的共識。
為了貫徹實施這一指導思想,協約國決定在1916年夏季的幾個月期間,在東線和西線同時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展開一次大規模的聯合攻勢。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俄軍必須在6月份準備就緒,英軍要在7月完成準備工作。因此協約國各參謀部一致同意在1916年的前6個月里盡可能的遵循等待政策,在這個期間,俄軍要重整裝備并繼續擴充兵力,而英軍則盡快完成新兵訓練并集結進攻所需的大批槍炮彈藥。四大協約國從這個時候起全都開始全力投入到了艱苦的準備工作中去。
在協約國參謀部經過認真討論后認為,一旦進攻開始。俄軍應該盡最大努力將德軍牽制在東線的北部,而俄軍的主要進攻應該放在同盟力較弱的南方戰場的加利西亞實施。英軍和法軍應該在索姆河兩岸攜手并進,發動一次超過以前任何一次戰爭規模的進攻。這次進攻的主要目標是在德軍的戰線上全力突破一個寬70公里的巨大缺口;英軍在索姆河以北突破自埃布特爾納至馬里庫爾約25公里的德軍防線;法軍攻擊索姆河兩岸主要是在索姆河以南突破從馬里庫爾一直到拉西尼約45公里的德軍防線。英軍進攻的是由艾倫比爵士和羅林森爵士所率領第3第4兩個集團軍,總兵力約為30個師;法軍第2、6、3等3個集團軍,包括39個師,由福煦將軍指揮,英法聯軍的總兵力合計整整5個集團軍,超過150萬人。這支大軍將在5門大炮的火力支援下發動進攻,在他們希望德軍與其奧地利盟友在東線已卷入同俄軍的激戰之際向德軍猛撲。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的最早計劃是協約國參謀部于1915年12月在尚蒂伊舉行的首次聯席會議上草擬的,其最后計劃是在則916年2月14日召開的第二次聯席會議上決定的。
可讓協約國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偉大的作戰計劃剛剛制定完成,就被在凡爾登響起的隆隆炮聲所打亂。
德軍成功地向法國總司令完全忽視的凡爾登堡壘要塞推進,迫使法軍不得不全力保衛凡爾登。如果法軍能夠識破德國“使法國把血流盡”的陰謀,明智的選擇在凡爾登周圍與德軍周旋,盡可能多的節省自己的兵力,讓德軍用高昂的血的代價占領任何可能的陣地,千方百計將德軍引入包圍圈或者其它對德軍不利的陣地,則不但可以讓德軍遭到慘重的損失,還可以讓自身避免遭受更大的傷亡。如果這樣的話,法軍肯定會挫敗法爾肯海因企圖削弱法軍并“在鐵砧上把法軍碾得粉碎”的計劃。也許到了6月底,德軍很可能會消耗掉絕大部分的進攻力量,只是在毫無決定性戰略意義的地面上推進10余英里;而在那個時候,法軍很可能會積聚更為強大的力量,以壓倒優勢的兵力進攻索姆河。
可惜,法國總司令以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愚蠢剝奪了這一切出現的任何可能性。
如果從整個戰場形勢來看,霞飛在凡爾登的行為,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親戚朋友和街坊鄰居;不但葬送了無數法軍將士的生命,也將自己的盟友一個接一個的拉入了深淵之中。
這簡直就是另外一個巨大而可怕的蝴蝶效應。
由于得到了來自盟國方面的物資接濟,加上同中國關系的改善使俄國可以從中國購買大量的物資(花的都是英國和法國的貸款),俄國犀牛的體力以驚人的速度“恢復”了過來。從波羅的海至羅馬尼亞邊境綿延1200公里的俄國戰線,出現了三個龐大的俄團,這些俄軍的總數達到了134個師,分別由三位久經沙場的俄國將軍指揮。北線的俄團由庫羅帕特金指揮;中線的俄團由埃維爾特統率;南線的俄團由勃羅西洛夫管轄。和俄軍對峙的則是北線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所部德軍,巴伐利亞王子利奧波德所轄德軍在中線和中南線與俄軍對峙,弗雷德里克大公率領的奧匈帝國三個軍部署在南線。由于凡爾登的消耗戰開始,德軍已經從東線抽調或轉移走了幾乎所有的后備軍和增援部隊以及實際上全部的重炮。在普里佩特以南的整個戰線,包括全部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沒有一個德國師留下來支援奧匈帝國的軍隊與勃羅西洛夫的俄軍作戰。
最初按照協約國的總體作戰計劃預定,7月1日為協約國各軍在西線和東線同時發動總攻的日期。但是法軍在凡爾登所受的明顯壓力和意大利從特倫蒂諾發出的求救聲,導致協約國再次懇請沙皇在可能的條件下提前出兵。月4日,進行了難得的30個小時的炮轟之后,勃羅西洛夫出動了多萬人的大軍,猛攻普里佩特與羅馬尼亞國境之間350公里的奧匈帝隊的防線。奧匈帝隊面對俄軍的這次兇猛的進攻毫無準備。由于東方的戰線漫長而松散,根本不具備西線所有的火炮群高度集中、有復雜的防御工事系統、連成一體的機關槍火力區、密集的公路和鐵路網給前線提供給養并能將成千上萬的后備兵力在數小時之內投入任何受威脅的地點這些條件,加上奧匈帝隊本身又是一支多民族的不穩定的混合物,其中還夾雜著無時無刻都希望奧匈帝國馬上崩潰的大量捷克軍隊,結果當俄軍猛攻加利西亞的工業首府科韋耳和倫貝格時。奧匈帝隊開始全線潰散。
勃羅西洛夫所取得的勝利使俄軍總司令部感到驚訝,因為沒有一個人對他的進攻抱有信心,因此當然也就沒有人考慮為他準備必要的后援,當俄軍的攻勢開始放緩時,筋疲力盡的俄軍已經差不多俘獲了2人以上的俘虜。俄軍的先頭部隊已經進抵喀爾巴阡山的山口。如果勃羅西洛夫能夠得到增援兵力和必要的補給,俄軍的這一次大規模進攻很可能會使“二元君主國”就地垮臺。
華夏共和國駐奧匈帝國助理武官王婉華上校給陸軍部的報告這樣寫道:
“……俄軍3月份在立陶宛發動的攻勢失敗之后,除了一些小規模的零星戰斗,俄國戰線一直保持著安靜。……據我們的觀察,俄軍遭受重創之后,其戰線恐怕經受不住當時與它對峙的德奧聯軍發動的任何進攻。……奧軍總參謀長赫岑多夫將軍對外宣稱,‘俄軍在加利西亞所發動的進攻,在奧軍獲悉其來犯時起的4至6周內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俄軍的集結至少需要這么長的時間,這是他們到達這一地區所必要的準備時間’。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俄軍的此類調動的跡象還沒有被奧軍發現,更不用說正式宣布發現俄軍的此類調動了,奧軍總參謀部的緊急求援電報即于6月5日到達德軍總司令部……”
“……俄軍在勃羅西洛夫(此人精于用兵,當年曾與我軍交手)的指揮下,已于前一天以奇襲的方式全線出擊,從盧茨克以南科爾基附近的斯特爾河河灣直至羅馬尼亞邊界。在較短時間的炮火轟擊之后,俄軍便沖出壕塹向前沖擊,然后在少數幾處他們不嫌麻煩的地方集結后備隊,再組成新的進攻的軍團。俄國人的作法讓我們感到奇怪,我們甚至覺得這不單純是真正意義上的進攻,而且應該次大規模的偵察行動。當然,這位勃羅西洛夫將軍有充分的理由低估他的敵人的抵抗力量,因為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才有可能進行象這位將軍所進行的那樣的‘偵察’。在這一點上他的估計沒有錯。俄軍在沃倫和布科維納發動的進攻均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盧茨克以東的奧軍防線被全部突破,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俄軍在防線上打開了足足30英里寬的大豁口。守衛此處防線的奧軍第4集團軍目前已經潰不成軍。駐守布科維納的奧軍第7集團軍的情況同樣糟糕,在俄軍的攻擊下全線潰退,現在我們還無法斷定是否可以和在什么時候奧軍才能夠停下來重整隊伍……
“因此,據我們觀察,奧匈帝國所面臨的局勢已經了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全面的失敗當然是奧國皇帝和他的總參謀長本人沒有估計到的。因為他們此前一直認為這些是不可能發生的。”
“……俄軍全線越過了奧軍的防線,在奧軍防線上突破了一個大裂口。在北面突破的俄軍在3天內將戰線向前推進了不下50公里,俄軍現已占領盧茨克。南面實施突破的俄軍成功的向德涅斯特河一線和普魯特河一線挺進,深入了60公里之后,包圍切爾諾維奇。……俄軍攻勢雖猛,并不是全因為其戰斗力有所提高,因為其面對德軍則情況正好相反,凡由德軍固守的防線,在遭到俄軍進攻之處均未失陷或被攻破,德奧聯軍聯防的戰線因奧軍敗退,德軍而后放棄陣地退走,德軍后撤秩序井然,全不似奧軍亂成一團,因而俄軍未敢追擊。……在俄軍進攻開始的一周內,奧軍被俘者逾人,而當月月底之前,被打死、打傷、逃散和被俘的奧軍人數已近25人。切爾諾維奇和整個布科維納實際上已被俄軍收復,俄軍再次出現在了喀爾巴阡山山麓。俄軍此次進攻的規模之大和取得的勝利與奧軍在人員、物資和領土方面的損失之巨,均創東方有戰事以來之最……”
由于勃羅西洛夫的進攻。奧匈帝國向特倫蒂諾發動的懲罰性進攻立即陷于癱瘓;奧匈帝國不得不召回8個師馳援支離破碎的東線戰場。此時盡管凡爾登之戰正處于,而且法爾肯海因正全力以赴的謀求在那里同法國人至少有一個精神上的“了斷”,但當他在幾周之后發覺到了索姆河那邊似乎正在醞釀著一場更大的風暴時,他無可奈何的咒罵著從法國撤出了8個德國師,去“修補”東線因為沒有遠見而忽視了的那些殘破的防線,因為他無論如何也要堵住那些從四面八方洶涌而至的俄軍人流。在隨后的日子里,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幾個集團軍成功地擋住了俄軍向德軍防線發動的猛烈進攻,在戰線穩定之后也開始大舉增援南方戰線;德軍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有效的努力作戰,德軍封閉住了最初被俄軍撕裂的破口,并重新鞏固了南部防線。但即使這樣。由于凡爾登戰役使東線德軍得不到更多的兵力,到了6月底,曾經被寄以很大希望的1916年德奧聯軍進攻意大利的作戰行動的失敗已經顯而易見。特倫蒂諾的攻勢被迫停止。魯登道夫曾嘆息著說,“凡爾登是一個人所共知的消蝕性的潰瘍!”在東線的這場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德奧聯軍差不多損失了3人,而俄軍則付出了驚人的人的巨大傷亡代價!
一些學者在回顧俄羅斯帝國在崩潰前所發動的這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富有成果的大規模攻勢時指出,如果不是中國提供給了俄國所需要的大量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這些東西全部是英國和法國“埋單”),勃羅西洛夫率領的俄軍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動如此大規模的進攻,但讓人感到疑惑的是,中國本來可以向俄國提供數量遠遠高于他們已經提供給俄國的裝備和物資,但中國卻并沒有這么做,雖然中國事實上完全有這個能力。
一些人認為,出于中國和德國的傳統友誼,盡管俄國的戰爭需要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機,但中國的政治家們出于全球戰略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不愿意讓俄國對德國造成致命的威脅,因此才采取了這樣的手段。
對于中國來說,俄國因戰爭產生的大規模“需求”極大的刺激了中國國內工業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對俄國的貿易量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在東線的戰斗最為緊張的時刻,中國完全可以提供給俄軍足以裝備上百萬軍隊的武器和所需要的物資,而且這些援助都是由英國和法國出資購買的。但這些物資和武器裝備都是分批在不同時間交付的,中國每一次向俄國提供的物資通常只能滿足10到15個師的需要,很多學者常常從中國當時的工業產能不足這一塊找原因,而事實上當時中國已經各省興建了大量的新工業區,這些工業區的生產能力相比東北原來的工業區和沿海地帶的老工業區絲毫不差,說中國當時的工業產能不足,無力在短時間內完成英法給俄國的大量軍事訂貨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很多學者忽視了另外一個不太明顯的原因,那就是從國際戰略角度考慮,中國事實上根本不希望俄國戰勝德國。
假如俄國在得到了中國制造的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之后,真的戰勝了德國,解除了來自于西方的威脅,那么強大起來的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方面勝利的情況下,肯定會轉過頭來試圖恢復因華俄戰爭失敗而失去的領土和太平洋入海口,甚至可以援引協約國的條約聯合英國和法國在東方一起對中國進行絞殺,對中國來說。那就不僅僅是“養虎貽患”的事了。
“無論中國和俄國的關系因為俄國公主下嫁的原因而如何改善,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的角度考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都不會讓俄國從東線的麻煩中真正脫身,”著名歷史學家弗里達克斯博士這樣解釋道,“在一些人看來,中國是在‘幫助’德國的敵人作戰,但如果仔細的分析一下這些‘幫助’,是不難發現這些‘幫助’當中的‘有害成份’的。”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