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臨高啟明 第一百零三節 工作隊與神父(二)
臨高啟明第一百零三節鑄炮(二)
第一百零三節鑄炮(二)
“軍火商倒不急著做。”張柏林說,“我們自己也可以裝備滑膛炮么,現在的火力空白點太多了。博鋪公路上的三座炮樓就沒有炮,百仞城也是一門炮都沒有。另外,我們總要建立土著軍隊的。土著軍隊可以用滑膛炮組建炮兵部隊。這樣以后再改裝成Armstrong炮,也培訓出一批合格的炮手了。”
張柏林這個大炮兵分子最關心的還是自己夢寐以求的炮兵隊,不管是什么炮,有總比沒有的好。
大家覺得這個建議倒也合理,即使無視制造成本和武裝土著軍隊的需求,在使用成本上滑膛炮也低得多,因為滑膛炮沒有膛線,所以炮彈理論上可以是任何裝得進炮膛的東西,不需要精心制造的炮彈,最簡單的就是實心鐵球而已,這種炮彈即使到19世紀在海陸兩方面的殺傷威力也還是屬于可以接受的――事實上,實心彈一直到滑膛炮退出戰爭舞臺還是發射得最多的炮彈。比起殺傷威力可疑的榴彈可靠的多。
“嗯,我們還可以開發一些特殊的球形炮彈,比如榴彈和燃燒彈。”
“還有一個好處,可能你們都沒意識到。”王洛賓說,“文總的代差理論。”
“代差理論?”
“在這個時空,至少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都是外來者。而為了征服和統治,我們要依靠當地人的幫助。所以遲早會建立起土著軍隊。”
一旦建立起土著軍隊,因為其人數眾多,必然會成為穿越國家的主要武裝力量。
不管你花多少心思去洗腦、去搞政治工作、去控制,軍隊作為一架暴力機器,一旦意識到自己的強大就會變得貪婪,他們會爭取更多的權力和利益,而穿越者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唯一的辦法就保持技術代差。
土著部隊裝備的20mm燧發槍,穿越者就得有栓動步槍一級的武器來對抗。這樣可以保證以極少數的人就能壓制住大群的人。同理,如果穿越者自己能制造92步兵炮,給土著軍隊裝備的最好火炮不能超過37mm架退炮。
這個理論目前文德嗣還沒有完善,他現在每天晚上都在對未來的軍事機構和政權組織進行思考――“穿越者的江山永固”就是他的目標。
經過幾天的準備,鑄炮工作開始了。作為技術儲備和練習,炮兵小組將首先鑄造傳統的滑膛炮。一般來說,滑膛炮最好是用銅,壽命差不多可達到1000發,相比之下鑄鐵炮的壽命不過600發。但是銅比鐵貴得多,對穿越者來說更是珍貴的工業原料,而登瀛洲從廣東買回來的生鐵質地優異,含硫率很低。非常適合鑄炮。
歷史上,明代的閩粵地區的生鐵就是以質地優越著稱的,該地區的煉鐵工場因為以木炭為燃料煉鐵,含硫量比北方使用煤炭煉制出來的生鐵要低得多。而硫正是使生鐵變脆,品質下降的一個主要因素。明代人不能理解這個緣由,但是南方鑄造的火炮要比北方堅固成了當時的一個共識。以至于明末朝廷大規模鑄炮都在廣東進行。萬歷四十七年徐光啟奉命練兵拱衛京城的時候,就建議朝廷在福建和廣東招募匠人來京鑄炮。崇禎三年,他又自請赴廣州鑄炮,其原因是:“工匠甚眾,鐵料尤精,價亦可省三分之一……”而在崇禎初年,兩廣總督王尊德一次性就鑄炮二百門。
王洛賓提議是否從廣州招募幾名善于鑄炮的師傅來示范一次中國的傳統鑄炮技術,大家有了直觀的概念之后再進行改進。林深河表示不需要:1628年不要說中國的炮匠的水平,就算當時師法的歐洲人的鑄炮工藝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穿越者完全沒必要去學習他們。
利馬竇在書中談及當時中國大炮的問題是:裝藥少,射程短,沒有準星,無法進行瞄準,火炮的炮膛外口寬,內部小,不能有效的聚集火藥氣體,炮膛內部也無法做到合格的圓形,炮膛沒有鏜光。炮彈尺寸乃至形狀隨心所欲。彈炮游隙過大。火炮沒有炮耳,而且有頭重腳輕的毛病,如果裝藥太過密實,就會在開炮的時候顛倒自行炸裂。
當時傳入的紅夷大炮,從本質上說和明軍制造裝備的各種傳統火炮并無兩樣,都是滑膛前裝炮,使用的是黑火藥和實心炮彈。但是受惠與對科學的認識,歐洲火炮從設計上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優越性,如身管壁較厚,火炮倍徑大,炮身也是從前至后漸粗。因此在射程、殺傷力和安全性方面都有優勢。炮身上普遍有了準星和照門,炮身上鑄有炮耳,便于架設在炮車上,調整射擊角度和移動方便。
穿越者要制造的滑膛炮,大體也可以算是一種紅夷大炮,不過藍本要稍微先進一些,仿制的是19世紀早期法軍的6磅加農炮。這種炮有效射程500米,最大射程1500米,炮身重量大概在250KG。
林深河和王洛賓決定先采用一種17~18世紀的西洋鑄炮法,這種鑄炮術同樣需要制造泥模。
他們請木材加工廠加工出了一批專用的木模具:作為支撐體使用的錐形材,車制的炮尾模。完成之后,首先著手的是陽模的毛坯。先在作為支撐體的錐形木材上用草繩密實的纏出大炮的形狀。此時的陽模毛肧離最終尺寸還有25cm左右的余量。然后用粘土和水混合成的泥灰均勻的一層一層的糊在陽模毛肧上。要等上一層徹底干透以后才能糊下一層。
在涂抹的時候,他們讓整個陽模的尺寸比大炮的實際尺寸要大一些,因為鑄件會收縮。當最后一層泥灰干透并且矯正過外形之后,在陽模毛肧外面涂一層蠟――缺少石蠟,用蜂蠟代替。陽模表面會很光滑而在下一道工序中不會粘住陰模。炮尾是車制的木模,用螺釘固定在陽模毛肧上。
陽模完工之后就開始利用它制造鑄炮的鑄模。鑄模是把粘土、陶土、細沙和水混合成的半流質泥灰一層一層的涂在陽模上。同樣要一層干透以后才涂下一層。完全干透之后在鑄模的外面加上鐵條的加強筋。
模具徹底干燥之后,要將陽模取出,方法是將鑄模頭尾部切開,取出陽模內芯的錐形木材,然后將纏繞的草繩拉出。因為有陽模和鑄模之間的那層蠟,所以在取出的時候會比較容易,實在困難的話還可以通過加熱的方法使蠟面熔化,造成空隙脫離開。炮尾的模具是單獨制造的。
模具的第三個部件是型芯,是由附著在鐵條上的粘土制成的,一般為圓柱體,但是在裝火藥的部位可能一個特殊的形狀。型芯被裝入主模具中,裝在主模尾部的鐵制型芯撐和位于模具炮口部分的粘土制圓環會把型芯固定在適當的位置。
單獨制作的炮尾陰模和炮身陰模重新組合在一起,三個模具裝配牢固之后,就要加以焙燒模具完全堅固,最后模具被炮口朝上的整個埋進熔爐旁邊填實壓緊的土坑里。姜野設計安裝了個可以把模具整個吊起的木吊架,因為當時在修建熔鐵爐的時候沒考慮到鑄炮的需求,煉鋼車間的地面是被硬化過的。不得已只好在鑄造車間又修建了座熔鐵爐,不過因為不需要煉鐵,只是簡單的將金屬熔化了就可以,爐子沒有使用蓄熱爐。流道是一出四。季無聲親自來指導,展無涯自己也有些鑄造的經驗,所以第一次鑄造就很成功。
澆鑄完成之后保溫24小時再從泥坑里挖出來。在進一步冷卻以后陰模外面的加強筋被拿掉,鑄模被打碎,炮兵小組的人用錘子和鑿子清除掉炮身上殘余的灰渣。
最后,這門鑄鐵的6磅加農炮就算鑄造完成了。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工,進行炮膛的鏜光處理。機械組自己制造了一臺簡易的鏜床來對炮膛進行加工,動力甚至都沒用到電動機或者柴油機,而是一頭驢。這頭驢子驅動一個絞盤帶動一根鏜桿,鏜桿頂部是一個高碳鋼制的膛刀。
鏜光作業可以大大提高火炮內壁的光潔度,但是經過測量發現鏜光工藝并不能真正切削出一個圓柱體或者校正鑄炮過程型芯的偏差。而在整個過程中硬質殘留物對鏜桿也傷害甚大。換句話說,這個工藝消耗過大。
“難怪到了1713年就改成了鉆孔法了。”林深河有些沮喪。鉆孔法就是先鑄成實心的鐵棍,再用鉆機將炮膛鉆出來。這個技術是由荷蘭人第一個運用的,不過直到18世紀晚期才全面推廣開,英國海軍兵工廠直到1770年還在用上述的鑄造法制造海軍艦炮。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