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民國投機者 第四十八節 傷懷(一)
第四章大革命風云第四十八節傷懷(一)
莊繼華閉關“修煉”,外面的世界依然風起云涌。
南昌、武昌克復,北伐軍威震全國,中國各地各階層都以復雜的目光看著這支驍勇善戰的軍隊,這個高舉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大旗的國民政府。
與北伐軍尚未直接交手的奉系張作霖也深感威脅,1926年底就在武昌攻克不久,張作霖由東北入關,抵達天津。
江西之戰孫傳芳損失慘重,所部精銳損失殆盡,他考慮再三感到獨自無力阻止北伐軍的進攻,于是在12月中旬獨自登上北上的列車,到天津拜會張作霖。
兩個昔日的仇敵化干戈為玉帛,孫傳芳放下身架與張學良結為異性兄弟,拜張作霖為干爹,參加張作霖組建的安國軍,就任副司令。張作霖也很大氣,決定派直魯聯軍南下,協助孫傳芳守御江浙。
另一方面決定由張學良率奉軍主力南下河南,配合吳佩孚反攻武漢。可這一路有點麻煩的是吳佩孚。
張作霖的算盤打得很響,可吳佩孚也不是傻子,他現在兵微將寡最怕的就是別人進入他的勢力范圍,而他現在也就只剩下河南這一塊地盤了,因此堅決拒絕了張作霖的好意,只希望其提供武器彈藥和資金。這下輪到張作霖不干了,可他為了表示北洋各系的團結,又不好揮兵直接進攻河南,盡管后者非常虛弱,簡直不堪一擊,雙方就這樣僵持下來。
北伐軍主力在江西休整,遷都之爭爭而不決,形勢漸漸向武漢方向傾斜,蔣介石感到僅僅憑借江西是無法與武漢對抗的,為此武漢返回南昌不久就發起江浙戰役,期望拿下京滬杭,控制江蘇、浙江、上海。
蔣介石的計劃是將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東路軍在浙江展開進攻。東路均由兩個部分組成,福建的何應欽率領的嚴重、陳繼承、蔣鼎文等師沿溫州、麗水一線向臺州臨海進攻;另一路是以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率領顧祝同、衛立煌、徐源泉、劉峙共四個師以及周鳳岐的二十六路軍,從上饒出衢州、龍游,向杭州展開進攻。
蔣介石的目的是以東路軍的進攻吸引并掩護中路部隊地集結和進攻,一旦東路軍進攻得手。孫傳芳從中路江蘇向浙江調兵,集結在贛蘇邊界的第二軍、第三軍、第七軍,以及江北的王天培等部就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南京、安徽發起進攻。
可蔣介石低估了孫傳芳,在他看來,孫傳芳所部精銳在江西戰役中損失殆盡,整個浙江只有孟昭月部比較完整,其余部隊就是從江西福建敗退下來的周蔭人和謝文柄等殘部,另外北伐軍還有已經接受北伐軍十九軍番號的陳儀所部為內應。因此兩路進攻必將如犁庭掃穴。橫掃整個浙江。蔣介石的部署應該沒什么問題,可具體實行就不同了。
連戰連勝下,北伐軍各部有些輕敵,作為前鋒地周鳳岐和徐源泉沒等后續部隊完成集結就展開了進攻,開始很順利,連克衢州、龍游、蘭溪等城,迅速逼近杭州。而后續的劉峙、衛立煌、顧祝同等還在浙贛邊界。
孟昭月等的就是這個時候,他集中包括增援來的直魯聯軍在內的主力部隊,在富陽、桐廬先后擊敗周鳳岐和徐源泉。在孟昭月的逼迫下,周鳳岐和徐源泉站不住腳,連續放棄建德、蘭溪、龍游,向衢州后退,浙西軍事形勢轉而惡化。
這時白崇禧率部趕到東路軍前線,他的軍事天賦得到一次完美表演,一舉挽救了浙西戰局。
面對號稱十萬之眾的孟昭月,只有六萬兵力地白崇禧決定進攻。堅決的進攻。
白崇禧以周鳳岐所部在龍游附近吸引孟昭月主力,自己親率劉峙、衛立煌、李明揚所部繞道安徽,在徽州附近擊敗謝炳文、陳修爵等粵軍殘部,然后折向嚴州地區(即今之淳安、建德地區)截斷龍游、蘭溪地區孫軍主力的退路,而后部隊自嚴州地區南下,從后方向龍游蘭溪包抄過來。
就在浙江戰局曙光初露時,北伐軍的策反再立新功,在安徽的陳調元第六師暗中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此舉消除了白崇禧側翼威脅,使其能全力以赴進攻孟昭月。
免除了側翼威脅的白崇禧在龍游地區與孟昭月展開決戰。此戰雙方均全力以赴。孟昭月湖鎮以東的張峰建立主陣地,利用當地修筑地防洪大堤構筑防御工事。
白崇禧兵分三路,采用圍三闕一的方式向孫軍發起進攻。此役衛立煌脫穎而出,他率部血戰張峰,從中央突破孟昭月防線。迫使孫軍全線潰退。
龍游大捷。徹底扭轉浙西戰局,北伐軍士氣大振。連夜追擊,如入無人之境,在桐廬再敗孟昭月,隨后直下杭州。
前方捷報連傳,后方的遷都之爭也到了尾聲。
鑒于南昌武漢之間意見始終不能統一,武漢方面堅決要求遷都武漢,并設立聯席會議行使最高決定權;蔣介石則把火力對準鮑羅廷,要求驅逐鮑羅廷;鮑羅廷則小心翼翼的一方面利用國民黨左派召開聯席會議,另一方面又試圖避免與蔣介石公開決裂。
為了調解雙方矛盾,也為了查明蔣介石的態度,共產國際派維辛斯基到九江與蔣介石面談。蔣介石明確告訴維辛斯基,國民政府可以遷往武漢,不過鮑羅廷必須離開。二月初在南昌召開的中央政治會議上,作出決定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遷往武漢,同時電告共產國際,希望其能主動召回鮑羅廷。
很顯然這時一樁政治交易,蔣介石以同意遷都武漢為條件,換取與會代表同意撤換鮑羅廷。
蔣介石的權勢讓徐謙、孫科、鄧演達等人更感不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們聯名提出盡快召開三中全會。
早在去年底強度之爭剛開始徐謙等就提出召開三中全會來解決兩地爭端,當時被蔣介石拒絕了,現在重提舊事,得到大部分代表的擁護。于是在政治會議上通過了三月初在武漢召開三中全會的議案。
二月底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陸續抵達武漢,但南昌地代表卻毫無動靜,蔣介石、譚延愷、張靜江、陳立夫、陳果夫等人呆在南昌毫無動靜。國民黨內部裂痕更大了。
鄧演達、董B武等等人在報上連篇累贅揭露蔣介石企圖以軍權凌駕黨權,要求一切權力收歸中央。二月底,攻擊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張靜江,武漢舉行的國民黨員大會上。徐謙進一步提出將中共結合進國民黨中央,要求張靜江辭職,此舉得到參加會議的黨員地支持。
三月七日譚延愷、何香凝、陳果夫、李烈均等南昌方面的代表陸續來到武漢,但蔣介石和張靜江卻沒有到,蔣介石希望三中全會推辭到十二號召開,但這個要求在預備會上遭到鄧演達、徐謙、孫科、惲代英、毛Z東等人的堅決反對,于是三月十日三中全會正式召開,李烈均當場提出抗議。認為這么重要的會議,卻沒有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參加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接受地。說完之后李烈均當場退場;第二天陳果夫也離開武漢,不辭而別。
李烈均返回南昌后把情況向蔣介石作了匯報,蔣介石憤怒之極。他斷定武漢方面已經完全落入鮑羅廷之手,落入共產黨之手。
就在三中全會還在召開之際,蔣介石開始采取行動了。贛州總工會委員長陳贊賢被槍殺,傾向武漢的南昌市黨部被軍隊搗毀,隨后九江黨部也被支持蔣介石的國民黨人搗毀,支持蔣介石的國民黨人在江西各地紛紛奪權。
但蔣介石此刻還是沒有公開清黨,原因是他拿不準軍隊的態度,他地嫡系第一軍長期受國共合作地教育,共C黨在軍中的影響始終存在,另外李宗仁、朱培德等人地態度也晦暗不明。因此他在公開場合依然表示聽從武漢的命令,表示軍隊保持中立。
武漢方面并沒有被蔣介石迷惑,三中全會解除了蔣介石除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外的其他職務。但蔣介石沒有到會的后果卻影響很多人。陳銘樞也贊同李烈均的態度,而且作為武漢衛戍司令,對武漢的工運非常不滿,他試圖說服譚延愷反對武漢,遭到拒絕。
譚延愷本是支持蔣介石的,但在會議過程中他轉變了態度。譚延愷不但拒絕了,而且為了防范他采取激烈舉動還秘密抽調三十五軍何健部返回武漢。
三十五軍地調防當然瞞不過陳銘樞,他隨即將部隊交給副軍長蔣光鼐,自己卻到南昌,公開站到蔣介石一邊。
隨后李宗仁在武漢也公開表態了。不過他很滑頭,既不公開反蔣也不公開反對武漢,只是反復強調國民黨的團結,不能重蹈太平軍的覆轍,而應以和平方式處理。而且重申蔣介石對國民革命是有功的。是有巨大貢獻的,因此不同意撤銷其總司令的職務。相反建議武漢方面退讓一步。但他不知道的是,武漢方面已經決定在必要時逮捕蔣介石,命令以密令的方式交給了程潛,由他相機執行。
當然誰都也沒這么天真,以為僅憑一紙命令就可以解除蔣介石的總司令職務,要向解除他的職務就必須分化他地部軍隊,首先是第一軍。
莊繼華千方百計想躲開的東西,隨著鄧演達的到來,他不得不正面面對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