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大宋之風流才子  >>  目錄 >> 猶太人的歷史和基督教的歷史

猶太人的歷史和基督教的歷史

作者:午后方晴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午后方晴 | 大宋之風流才子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宋之風流才子 猶太人的歷史和基督教的歷史

基督教產生于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社群中。第一世紀結束前即逐漸發展到敘利亞、埃及和小亞細亞等地,并擴及希臘及意大利。在4世紀以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直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發布米蘭敕令宣布它為合法宗教為止。在380年時提奧多修一世(TheodosiusI)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并且所有人都要信奉。1054年,基督教發生了大分裂,東部教會自稱為正教(即東正教),西部教會稱為公教(即天主教)。16世紀又從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以及其它許多小的教派。

年表

紀元前13世紀前半在迦南定居

在埃及被強迫過著奴役生活的以色列民族被摩西救出來,帶領他們前往迦南。

紀元前10世紀前半建立統一王國

紀元前11世紀末,撒母耳被選為先知制定王制,并且協助大衛王建立統一王國。其子所羅門王在位的時候,是以色列王國的全盛時期,在他死后,分裂成南北兩國。(《舊約圣經的時代)

紀元前6世紀前半成為巴比倫之囚(以色列王國滅亡)

被巴比倫王國滅掉的以色列民族,被強制遷徙到巴比倫定居。約五十年后,才允許其歸還故鄉,而后巴比倫又統治了波斯和希臘諸國。

紀元前63年以色列人被羅馬帝國統治

強大的羅馬勢力開始延伸至地中海沿岸一帶(盼望救世主到來)

紀元前4~7年耶穌誕生

西元30年左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受死

經由他的門徒向外傳播基督教,不僅在以色列民族之間傳播,甚至也傳遍羅馬帝國所有的領土。

西元*年遭受羅馬皇帝尼祿的迫害

暴君尼祿將喪失政權以及羅馬城的大火歸咎于基督徒,因此許多基督徒遭到殺害,使徒彼得(伯多祿)與保羅(保祿)也在這次事件中殉教。后來,大部份的羅馬皇帝都以“拒絕參拜皇帝”為理由繼續迫害基督徒。(此時基督教誕生)

西元66年猶太人反動

以奮銳黨為中心武裝起義,他們以暴力對抗羅馬的統治。

西元70年圣城耶路撒冷淪陷

反叛行動遭到鎮壓,以色列民族政府徹底瓦解。(遭受迫害)

早期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為群眾運動產生的。相對于傳統猶太教強調遵循律法,基督教則強調耶穌救贖的恩典,并認為只要信奉耶穌基督就是舊約圣經里眾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愿意接受他為主,并決意以上帝的心意為生活的準則,讓耶穌基督為自己承擔所犯的過錯,就被認為是已悔改,可以借著洗禮被接納成為教會的一份子。這就是基督教“因信稱義”的信仰,也是后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依據。

在基督教早期階段,教會曾實行財產共有,外界視其為一種秘密性的宗教組織。猶太人視教會為離經判道的異端,常常向羅馬當局控告他們。羅馬政府則認為他們只是猶太教的一支,起初并不如何逼迫教會,但到尼祿(Nero)皇帝時(A.D.54-68)教會的人數已增長到不可忽視的程度,從六○年代中期羅馬政府的逼迫就開始了。當時教徒普遍不分種族及社會階層,就連當時的奴隸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時被接納為弟兄。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社會各階層愈來愈多人加入教會。教會雖在第二、三世紀遭遇多次可怕的大逼迫,許多主教和信徒被燒死,在競技場中被野獸吃掉,但教會依然繼續茁壯,直到313年頒布的米蘭敕令,帝國終于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但這之后,基督教搖身一變而為皇室的新寵,從弱勢族群成了政治權貴,從受逼迫者成了逼迫者。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愛上帝愛人的純真社群,漸漸成了在政治上的角力者和社會中的宰制者。

中世紀的基督教

1054年,基督教分化為公教(在中國稱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國稱東正教)。天主教以羅馬梵蒂岡為中心,權力集中于教宗身上;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于東羅馬帝國的皇帝。

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維護基督教為名,展開了8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

16世紀以后,歐洲各國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分化出許多支派。隨后的地理大發現以及殖民擴張,將基督教傳到了世界各地。

今日的基督教

2004年止,基督教信徒有20億人,是世界上最被廣為接受的宗教(接下來是伊斯蘭教的12億人,印度教的10億人,和無宗教信仰的7億7400萬人)。基督教教徒包含有英國國教會(或稱圣公會)的8400萬人,獨立教會(不隸屬于任何主要的宗派)的4億1400萬人,"邊緣"教會(耶和華見證人教會,**會等等)的3170萬人,正教會的2億1600萬人,新教會的3億6700萬人,和天主教會的11億人。(有大大叫我滅掉這鳥教,可想想這么多教徒就害怕啊,呵呵)這其中有天主教派,東正教派,和新教派中的許多小分支。其它還有宣稱和其他教會有著不同淵源歷史的基督教會,比如耶穌基督后期圣徒教會(俗稱的**會)。

雖然基督教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但是整體上和世界人口成長率比較起來卻是在萎縮當中。當世界人口以大約每年1.25%的成長率增加,基督教卻是每年僅成長1.12%。相較之下,伊斯蘭教是以每年1.76%成長。基督教在特定區域(非洲,亞洲)和特定的教會族群(福音派、靈恩派和"獨立"教派)卻是快速成長。

基督教與猶太教

猶太人在公元1世紀前就遭到了許多民族的侵略、統治和奴役。在先知耶利米預言猶太人會成為巴比倫囚虜的同時,亦向猶太人傳遞一個信息,指上帝會派遣使者來拯救他們。及至預言實現之后,猶太人確信是因為自己民族遠離上帝,所以被上帝離棄,因此改變了過往遠離上帝而敬拜異族神的習慣,而變得以上帝為獨一真神的思想,并產生了一種思想,期望在他們悔過以后,上帝會派救世主來拯救他們脫離苦海。這些思想,逐漸形成了猶太教。這種救世主的觀念也成為了基督教的一個基本思想來源。

基督教和猶太教不同的地方,在于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舊約圣經(或稱希伯來圣經)預言的基督或彌賽亞(默西亞)(即“受膏者”的意思),而猶太教徒則認為彌賽亞到今尚未來臨。借著被釘死于十字架上,耶穌基督成為人給上帝的獻祭,并與上帝訂立救贖的新約。基督徒稱呼這個救贖為“因信稱義”,就是說,只要人心中接受基督是代自己承受了罪的后果,并在口里承認他為主,人就跟上帝立了約,從而得到赦免及救贖。而這一份跟上帝立的新約,不再只限于猶太人,更包括普世的外邦人。不相信耶穌基督是救主的猶太教徒,則繼續遵守古老先知摩西流傳下來的律法。

迫害的原因

羅馬帝國的皇帝迫害基督教和基督徒的直接動機是政治上的原因。羅馬皇帝標榜羅馬的和平(PaxRomana),強迫人們稱羅馬皇帝為主(Κυριο?)。這是因為需要為支配世界、統一世界的政治上的凝聚力,所以初期教會的圣徒們遇到了最大的挑戰,即生死攸關的患難。

他們相信并告白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是復活后赦免他們的罪、拯救他們的基督,是他們的生命,即為耶穌而活、為耶穌而工作、為耶穌而事奉、為耶穌而死,換句話說耶穌就是他們生命的主宰和主。

這里顯露出了教會與國家間微妙的關系、政治與宗教間深刻的矛盾。初期教會的圣徒們忠實的信仰告白被羅馬帝國解釋為他們是政治上的反動分子、革命勢力,甚至被誤認為是食人種--吃耶穌的肉和血,因他們舉行愛餐會(αγαπη),又被認為是x亂的集團。

最終,他們被押上刑場,為保持信仰他們進入法律治理以外地帶的地下墓穴(Catacomb)。他們還將把"主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Ιησου?Χριστυ?ΘεουΥιο?∑ωτηρια)的希臘語第一個字母拼為“魚”(Ιχθυ?)的單詞作為暗號。

皇帝的各種迫害方法

尼祿皇帝在羅馬城縱火(A.D.*),卻向基督徒追究責任,并污陷說是相信世界將受到火的審判的基督徒縱火焚燒了羅馬。所以在梵蒂岡公園,基督徒被處死于眾多觀眾面前,甚至尼祿在園子里釘上柱子,把他們掛在柱子上澆上油后點燃,并且在火光中開晚會,因此基督徒稱尼祿為敵基督。

多米提安皇帝(Domitian:A.D.81-96)要求他人稱自己為"主和神"(Κυριο?καιΔευ?),他把拒絕如此稱呼他的基督徒當做國家的判逆者或無神論者。

當時的基督徒大半是下層人群,后漸漸廣泛擴散到上層人群,甚至多米提安的表兄執政官弗萊維烏斯·克雷芒(FlaviusClemens)和他夫人弗萊維亞·多米蒂娜(FlaviaDomitilla)也成為基督徒。后來弗萊維烏斯·克雷芒被處死,其夫人多米蒂娜被驅逐出羅馬。

圖拉真皇帝(Trajan:A.D.98-117)是最優秀、最受稱贊的皇帝之一。雖有"國父"之名譽,但對基督教的本質默不關心。因為當時存在以政治革命為目的的秘密政治集團和組織,他制訂并重申嚴格對待一切秘密團體和組織的法律,地方官員將此法律應用到基督徒身上。

庇推尼(Bithynia)總督普林尼(Pliny)上諭皇帝說:"這偶像宗教(基督教)在迅速發展,不僅充斥城市,甚至發展到小亞西亞村落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導致圣殿(向羅馬神敬拜的地方)衰敗,犧牲的祭物滯銷"。為了阻止這種情況,普林尼向皇帝呼吁處死基督徒。皇帝下令處死基督徒,但若有人否認自己是基督徒并向羅馬神獻祭則被釋放。

如此,基督教被認為是秘密聯合組織(革命式)或偶像宗教(因不敬拜羅馬神)而遭到嚴重的迫害,特別是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一百二十歲高齡的耶路撒冷主教西門(Symeon)被釘十字架(A.D.107)。同年,著名的安提阿主教依納爵(Ignatius)被押送到羅馬,在圓形大劇場(競技場)的眾觀眾面前死于獅子之口。瞬時間獅子將他血肉吞噬,只剩幾塊殘骨。

依納爵平時是位忠于主的主教,認為只有流血殉道才心滿意足。他在圖拉真皇帝面前說:“我侍奉基督于心中,我是神的使役(Theophorus)"。他拒絕向羅馬諸神獻祭。

哈德良皇帝(Hadrian:A.D.117-138)作為獻身于羅馬國家宗教的皇帝,對基督教和猶太教同時進行逼迫。他在猶太教圣殿遺址建希臘之神丘比特神廟,在十字架受苦之地高高樹立希臘神比諾斯之像來侮辱猶太教徒和基督徒。

安托奈納斯·派厄斯(AntoniusPius:A.D.137-161)皇帝從殘酷的暴力中保護了基督徒。他下令讓亞西亞地方總督事先要考驗一下基督徒是否無罪,但是對有的小亞西亞的地方總督的行為,他也無能為力。

當時小亞西亞的總督卡德拉特斯(StatiusQuadratus)對士每拿著名的主教波利卡普(Polycarp)的信仰進行考驗。裁判官說若他指著皇帝的名起誓咒詛基督就釋放他,但波利卡普告白說:"八十年來,我侍奉我的王、我的救世主耶穌基督,他從來沒有丟棄過我,我又豈能否認拯救我、愛我、滿有慈悲憐憫的我的主呢?"。

波利卡普以喜樂的心登上了火刑場,在烈火中他高聲贊美主說:“贊美主,感謝主,因您使我被納入殉道者的行列,使我嘗耶穌苦難的杯,使我借圣靈得永不朽壞的靈魂與身體而享永生”。

馬爾克斯·奧里利厄斯皇帝(MarcusAurelius:A.D.161-180)是位文化水平較高,而且是一位正義、親切、充滿慈愛的皇帝。但他本人是相信自我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因這種哲學信仰,他認為基督徒是非合理的、幻想式的偶像崇拜,所以殘酷對待地基督徒。

戴修斯·圖拉真皇帝(DeciusTrajan:A.D.249-251)是最熱忠于恢復古羅馬精神的王。主后250年,他向全國所有地區的總督下令殘酷逼迫基督徒。這是一次席卷全羅馬、殉道人數最多的迫害。

特別是主教和教會的領導者遭到了嚴重的迫害。羅馬主教法比亞諾斯(Fabianus)、安提阿主教巴比拉斯(Babylas)和耶路撒冷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等在此期間殉道。

瓦勒里安皇帝(Valerian:A.D.253-260)起初對基督教采取懷柔政策,但A.D.257年以后他的心靈變得剛硬起來,將把有能力的平信徒和圣職人員驅逐出境,不僅沒收他們的財產,還下令禁止宗教聚會。當時,最廣為人知的迫害是迦太基(Carthage)主教奚普里安(Cyprian)的殉道。

奚普里安以主張“教會以外沒有救恩”,強調教會的有形的統一,并以羅馬主教并不比其他地區主教優越的主張而出名。奚普里安被認為是羅馬諸神和羅馬法律的仇敵。他在眾多的觀眾面前,自己脫下衣服,遮住雙眼,讓一位平信徒長老把雙手捆綁,付給執行官黃金二十五兩作為讓他得到永不朽壞的黃金冠冕的酬金,而后慷慨就義。

奚普里安高喊“慈愛的神”,直到斷氣前也不忘禱告。歷史學家吉本(Gibbon)評價說:"他的殉道是最有禮節,最鄭重的一次"。

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A.D.284-305)身為奴隸的兒子,靠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王位。他夫人普里斯卡(Prisca),女兒瓦勒里亞(Valeria)和大部分的太監、宮女是基督徒或是對基督教有好感的人,但皇帝本人卻是偶像的崇拜者。

他象瓦勒里安或者多米提安一樣,要求他人稱他為神,即是丘比特(JupiterCapitolinus)的代理者。他還自稱為世界的主人(MasterandLord),無論何人都必須在他面前下跪,還要磕頭觸地。

他迫害妨礙崇拜自己的基督徒和教會。除了尼克摩底亞(Nicomedia)的雄偉的教堂、高盧(Gaul)、英國(Britain)和西班牙(Spain)以外,所有的羅馬教堂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并且在市場的地上大量圣經被焚毀。圣職者被逮捕,被嚴刑拷打,在原形劇場被投入獅子之口。面臨死亡,殉道者們將榮耀歸給神,并向神獻上感恩。

所有的基督徒被罷免公職,也得不到市民權。基督徒們在三個世紀期間,沒有采取任何暴動和革命活動,始終保持著政治上的被動,單單以殉道來廝守真理、保持信仰。然而殉道是比暴動、比革命更有價值的,是更大的挑戰。

平信徒殉道者的故事

波朗迪娜(Blandina)是位奴隸出身的少女,在最殘酷的拷打中顯現出超人的毅力和非人的堅強。最終,她被擲入網,成為獅子的食物(A.D.177)。

普塔米愛娜(Potamiaena)是位純潔的絕妙美女,她受到的比死更殘忍的、更可怕的猛獸的威脅,又在嚴刑拷打后,與她母親一同被煮死于沸滾的鐵鍋里(A.D.202)。

給這母女執刑的軍人叫波希利德斯(Basilides),他被這一美麗的殉道場面所深深地感動,憐憫之極最終成為一名基督徒,后來他也被斬首,成了馨香的祭物。據說他臨死之前普塔米愛娜(Potamiaena)在夜晚與基督一起顯現,給他戴上殉道者的冠冕。

一般平信徒殉道故事中,女信徒比男信徒留下了更多的記錄。大部分的女殉道者是下層民女,只有殉道者貝坡圖(Perpetua)是位貴族出身的年輕女人。

她沒有將剛剛出生的嬰兒交給同歲的異教徒丈夫,而是緊緊抱在懷中,與自己一起作了犧牲的祭物。

奴隸腓利西塔斯(Felicitas)和她的孩子一同被下在監里,但她懷著在天國見面的盼望,與孩子熱吻而別,最終被猛獸撕碎吞噬。

最后的勝利

基督徒在歷史當中不僅獲得了超越歷史的勝利,而且也經歷了最后勝利。他們在苦難之中創造了榮耀,因著與基督同行堅險苦難的路,也與基督一同在歷史中享受榮耀。

大概在二百五十多年之久的漫長的逼迫當中,初期教會的圣徒們將信仰的氣節堅持到底,保持了教會的生命力,并且在苦難中宣揚福音。終于在A.D.313年,君士坦丁(Constantinus)頒布的米蘭赦令,使基督徒從地下走出了地面。

君士坦丁為了支配羅馬帝國,與馬克森提(Maxentius)在羅馬郊外的莫爾維安(Mulvian)橋展開血戰。他在夢中被指示以(χρ)為記號征戰就必勝。因不解其意而冥思苦想時,其部下的一位基督徒士兵解釋說這記號是基督的希臘語頭兩個字母的組合,所以當以基督的名征戰。君士坦丁非常贊同此解,并在士兵的頭盔和盾牌上都飾以(χρ)的記號。如此,君士坦丁以基督的名征戰,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戰勝了馬克森提。

借此事件,君士坦丁發表了米蘭赦令,基督教不但獲得解放,而且成為了羅馬的國教,對基督教的迫害從此結束了。

然而,這一勝利卻導致了基督教走向世俗化,失去了生命力,邁向黑暗,不僅被政治所利用,而且深化了教會(教皇)權利與國家(王,地方行政官)權利之間的沖突,即迎來了眾所周知的中世黑暗時期(DarkAge)。至于今天梵蒂崗還在試圖阻撓著中國的統一。有時候我真難以想像基督教起初竟有這么多磨難,終于在無數人犧牲和努力下,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可現在的基督教還值得信仰么,至少我不。

猶太人的歷史

美國受到阿拉伯恐怖分子的攻擊,使阿拉伯回教極端勢力與美國結怨的以巴沖突成為新聞的焦點之一。很多人不明白美國為何要“偏袒”以色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沖突又由何而來?

說來話長,這要由猶太人的復國運動(也稱錫安山運動Zionism:錫安山位于耶路撒冷,相傳古猶太國王大衛在錫安山建猶太教圣殿,現遺址只有一段哭墻。錫安山被猶太人視為圣山,因此成為猶太人復國的象征。)說起。

猶太民族是一個相當古老的民族,大概也是人類歷史上命運最悲慘的一個民族。世人知道二戰時希特勒屠殺600萬猶太人,但很少人知道在此之前猶太人已被迫害了一千多年,對他們的屠殺已不知有多少次。復國是他們在絕望中最后的自救之道。猶太人是在公元2世紀被羅馬帝國大屠殺150萬人亡國后被驅逐出巴勒斯坦,開始流散在歐洲各國。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本是同源宗教,三教都崇拜同一個上帝。但自中世紀開始,在漫長的一千多年間,猶太人被歐洲基督教社會視為異教徒和殺基督者而遭到歧視、隔離,一波又一波的反猶浪潮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殺。當時的猶太人等同賤民,被視為“道德上的麻瘋病患者”,不得與基督教徒混雜,被強迫集中在猶太人貧民區“隔都”(ghetto)實行圈禁,有的國家甚至規定猶太人外出必須配戴醒目的黃色標章加以羞辱和隔離。

猶太人第一次解放是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基于平等、自由、博愛的精神,法國猶太人首次獲得平等的公民權利,然后拿破侖大軍打破了西歐各國的猶太隔都,解放了猶太人。但法國革命后,反猶太主義在歐洲又卷土重來,德國各邦、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取消了拿破侖時代給予猶太人的權利,一些國家的猶太人又被趕進隔都。當時德國一位反猶太主義者公開鼓吹說,猶太人應該被徹底滅絕,將他們的女人送進妓院,把他們的孩子賣給西印度的英國人做奴隸。而在東歐猶太人處境始終未獲改善,在19世紀上半葉,俄國掀起一場德國納粹之前最大規模的反猶太屠猶太狂潮,波及波蘭、羅馬尼亞和奧匈帝國,猶太人血流成河。歷史學家指出,這場“屠猶太運動”共殺害了數以萬計的猶太人。

正是這一場大屠殺促成猶太人復國主義的興起。當時一批俄國猶太知識分子著書立說,指出猶太人要獲得徹底解放,不能再寄人籬下等待寄居國的統治者施予解放,要實行自我拯救,必須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但當時境況較好的西歐猶太人精英分子則主張融入歐洲主流社會,他們紛紛改信基督教,以獲得進入歐洲文明的入場券。如德國著名猶太詩人海涅在經過痛苦的掙扎后,皈依了基督教。不過后拿破侖時代殘酷的現實很快使許多精英分子融入歐洲的希望破滅,猶太復國運動遂獲得壯大,并產生了“猶太復國之父”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Herzl)。

赫茨爾是維也納的名作家和記者,出生匈牙利猶大富商家庭,本來他已自視為已被歐洲同化的“半個猶太人”,但1894年發生在法國的猶太上尉軍人德雷福斯被誣以叛國罪判終身監禁的大冤案改變了他。雖然有良心作家佐拉仗義執言,高呼“我抗議”,但審案期間全法彌漫一片“殺死猶太人”、“猶太人滾出去”的叫囂。前往法國采訪的赫茨爾親眼目睹此一幕深受刺激,他痛心地感到這一切竟發生在“現代的文明的法國——在人權宣言發表一百年后的法國。”他認為既然當時歐洲最倡言博愛的法國都如此,則歐洲已非猶太人的長居之地,猶太人的唯一出路只有返回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在赫茨爾的努力游說下,成立了世界性的猶太復國運動組織,赫茨爾任主席。直到他1904年去世。

猶太復國運動雖然聲勢壯大,但猶太人內部對復國仍然意見分歧。希特勒上臺后對猶太人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終于使得最后一批歐化派的猶太人都成為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包括愛因斯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里茨·哈伯、著名畫家利伯曼。這些猶太精英享譽世界,但納粹上臺一樣遭到迫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甚至被斥為“猶太人的物理學”,到1945年,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猶太人都聚集到了猶太民族主義和錫安主義的大旗下。

用中國的政治術語來說,猶太復國運動就是猶太人反壓迫求解放的運動。因此中國輿論對猶太復國運動都是同情支持的。孫中山1920年曾致信猶太復國運動領袖說,“我對這場運動——當代最大的運動之一滿懷同情之心,所有愛好民主的人士,對于復興你們偉大而歷史悠久的民族必然會給予幫助和支持。”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一些政要甚至提到要在中國劃出一塊土地捐給苦難的猶太人作為猶太區民族家園。

戰后猶太人被屠殺真相震驚全世界,喚醒了世界的良心,除阿拉伯國家,全世界都支持猶太人建國,包括戰前曾堅決反對的蘇聯。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地區分建猶太國和巴勒斯坦國的決議。

猶太人要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建在什么地方,最初是有好幾種選擇:回巴勒斯坦,在東非烏干達或南美阿根廷建立新國家,但在1904年第六次世界猶太復國大會上最終選擇了返回故土,這些建國之父當時絕沒想到,他們的新國家將會同四周的阿拉伯鄰居陷于長達近一個世紀而仍看不到出路的暴力沖突之中。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本是同血緣的阿拉伯半島閃族人,排猶太主義這一詞實際也包含排斥阿拉伯人在內。在漫長的中世紀時代伊斯蘭教徒遠比基督教寬容,在伊斯蘭統治的地方,猶太人被視為大衛王的后裔而很少受歧視,留在故土的猶太人和伊斯蘭教徒一直和平相處,很少糾紛。歷史在19世紀猶太復國運動興起時,巴勒斯坦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多數居民是伊斯蘭農民,在城市有一部分阿拉伯基督教徒和土生猶太人。這時移民巴勒斯坦的,主要是處境險惡的東歐猶太人,由猶太復國運動成立的基金會為他們出資購置土地,助他們安家樂業,他們與阿拉伯鄰居尚相安無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后,英國托管巴勒斯坦,1917年,英國外相貝爾福代表英國政府致函猶太復國領袖,支持猶太人建國。此稱為貝爾福宣言,是猶太人復國獲承認的第一份國際文件。但隨著歐洲猶太人源源不斷移入,以及猶太人定居點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巴勒斯坦已成為中東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造成猶太移民與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的矛盾也開始浮現。1920年首次發生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的騷亂。但在希特勒上臺之前,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人數并不多。

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猶太人在歐洲面臨滅族大禍,這時前往巴勒斯坦的已不是移民,而是逃命的難民。這是世界近代史中的首次大難民潮。但當時英國在阿拉伯國家的壓力下,反而對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和購置土地安家定居作了嚴格限制。甚至有一個巴勒斯坦回教領袖哈賈·阿明·阿爾·胡桑尼跑到德國,與要置猶太人于死地的希特勒談判巴勒斯坦前途。但全世界猶太人組織和歐洲人道團體伸出援手,幫助猶太難民以各種方式逃亡到巴勒斯坦。有許多猶太人是穿過重重關卡,翻越阿爾卑斯山,千里跋涉到西歐海岸,再坐船橫渡大洋到巴勒斯坦。我看過一部記錄片,這些猶太難民抵達巴勒斯坦時,英軍不準他們上岸,用水龍頭沖他們,有人即冒險跳水游向岸邊。其景真是甚為凄慘。第二次世界大戰,全歐洲有600萬猶太人被屠殺,占整個歐洲猶太人的二分之一。戰爭剛結束時,許多猶太人仍關在集中營,有的波蘭猶太人曾嘗試返回故居,但竟然遭到鄰居的冷眼排斥,有的甚至被鄰居殺害。戰前波蘭有300萬猶太人,死于集中營的就有150萬之多,戰后波蘭猶太人已所剩無幾。

1948年5月14日英國托管結束,猶太人的以色列按聯合國決議,宣布正式建國。當時尚在延安的中*共表示支持,華北解放區的《冀中導報社論為此歡呼道,“定名為以色列的新猶太國家,于14日宣告成立,兩千年來沒有祖國而到處流浪受著侮辱與屠殺的猶太人民,他們要求建立猶太國家的愿望,開始實現了。”但阿拉伯國家則拒絕承認。以色列立國的次日,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埃及和伊拉克五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盟軍向以色列宣戰,要將這個新國家從地圖上抹去。但結果是以色列戰勝,占領了大片阿拉伯人土地,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巴沖突的開始,也是巴勒斯坦難民的由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前后共打了五次中東戰爭,三次由以色列發動,兩次由阿拉伯國家發動。每次戰爭都是以色列勝利,占領更多的土地,制造更多的難民,雙方的你不仁我不義也產生了更多仇恨。

歷史告訴我們:一,首先違反聯合國決議的是阿拉伯國家。整個阿拉伯世界始終不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二戰后興起的泛阿拉伯主義一直要把以色列這個阿拉伯世界中的異族國家連根拔掉;二,激進的回教組織甚至用恐怖手段阻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和解。

1978年埃及總統沙達終于正視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必須與猶太人和平共處的現實,與以色列簽署大衛營和平協定,承認以色列國。以色列則以土地交換和平,向埃及交還了占領的西奈半島。但理性的沙達竟因此在1981年被激進的阿拉伯人行刺殺害。一些中東專家認為,以色列在以巴沖突中強悍無比,堅持以暴易暴,常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大概是它能在充滿敵意的阿拉伯汪洋大海中,屹立半世紀而未致傾覆的因素之一。

另一個因素就是美國因素。20世紀前歐洲是猶太人的主要家園,有1200萬猶太人。目前,全世界的猶太人則主要分布在以色列(2001年統計約500萬)和美國(美國90年代統計有600多萬猶太人,甚至超過以色列),可以說美國是猶太人第二個民族家園。這就注定了美國在以色列沖突中感情的偏向。這種偏向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就像中國人特別關注海外華人的命運一樣。

猶太人17世紀開始移民美國。在舊大陸他們受迫害欺凌,在新大陸的自由主義氣氛中,他們獲得了平等的公民權利。美國國父華盛頓曾明確向猶太人社團表示,他反對排猶太主義(anti-semitism),他說,“我們不贊許偏執行為,也不幫助迫害者”。因此美國成為除巴勒斯坦外歐洲猶太人逃離迫害尋求自由的另一個新天地,而且是猶太復國運動興起之前的唯一逃亡之所。19世紀上半葉德國猶太詩人海涅即力倡猶太人移民美國。他說,為了所有熱愛自由的人民,包括猶太人,美國必須成為逃離歐洲壓迫的人的避風港。

19世紀來自捷克波希米亞的猶太教改革派領袖以撒克·懷斯剛到美國就愛上了這個國家,對美國的自由和機會平等贊不絕口。他說美國就是猶太人的錫安山,華盛頓就是猶太人的耶路撒冷。

因此,隨著舊大陸每次出現反猶太高潮,就會出現猶太人向新大陸移民的大浪潮。雖然美國社會也泛起過反猶太的波瀾,但總體環境是寬容的,自由的,猶太人在此安居樂業,通過他們的奮斗和智慧,在公平的機會下不但融入美國主流,還在各行各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今天一些歐洲左派指摘美國在以巴沖突中偏袒猶太人。但他們是否思考過一個相反的問題;被歐洲驅逐的被迫害民族為何在美國得到了自由和尊嚴?世人只說以色列霸道,但在浩瀚的充滿敵意的阿拉伯世界,僅第一次中東戰爭向以宣戰的阿拉伯五國人口已上億,而且還有不少不惜玉石俱焚,要殺盡猶太人的回教極端分子,500萬猶太人內心的安全恐懼又有誰知。而且以色列雖然堅持以暴易暴,但很少不分青紅皂白地濫殺無辜。如在最新一輪以巴沖突中,以色列在遭到自殺炸彈攻擊后向巴勒斯坦武裝炮擊報復時,還事先廣播通知附近居民疏散。

如果歷史可以重寫,我想猶太人選擇返回巴勒斯坦復國,真是選錯了!早知今日,他們真該截斷了魂牽夢繞的故國之思,舉族投奔到能善待他們的新大陸。如是,他們還會有長達半個世紀做不醒的恐怖惡夢而要武裝自己嗎不錯,美國長期支持以色列。但如果不支持,以色列豈不是在阿拉伯汪洋大海中的孤島上早被回教大軍踏平了嗎?

以巴沖突是美國背負的一個十字架。美國維護以色列,但也幾十年不鍥不舍地調停中東和平,以埃1978年和解,以色列與巴勒斯坦1993年簽署和平協定,互相承認,都是美國調停結果,在美國淌這個半世紀渾水的時候,以巴問題的始作俑者歐洲又做了什么?如今以巴雙方已回到1947年聯合國的分治決議的基本面。半世紀的爭執和沖突只是白白流了無數人的鮮血,但要消除積壓了整整一個世紀的仇恨則路仍漫長。

或許在長達一千多年的迫害中,猶太人養成了深重的民族悲情,強烈的被包圍感和被迫害感而對身邊的敵意過度剛性反彈,以至缺乏柔性的手段和妥協的智慧,在強調自身生存的安全時卻忽視了他人的生存權利。這次美國遭恐怖攻擊,六千多人罹難,他們的血也可以說是為以色列而流,鮮血能否讓這個苦難深重而又高度智慧的民族獲得新的啟示?猶太人從來恩怨分明,對美國為他們作出的犧牲他們將何以為報?

雖然我寫出真相,會遭到許多憤青拍磚。因為現在許多阿拉伯國家和我國交好,但是從我內心深處還是對猶太人抱以同情的。另外再次申明,我也是一個老憤青,之所以有這同情之心,另外一個原因猶太人并沒有對中國造成什么侵犯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大宋之風流才子目錄  |  下一章
手機網頁版(簡體)     手機網頁版(繁體)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129988